蚌湾剧场,年轻人的戏剧梦在这里绽放

2024-03-27 11:10:40 来源:[db:会员]
浏览量:
观众在蚌湾剧场门口看直播。  10月的乌镇,是属于戏剧的。  每天午后,国内外名团的多场大戏联袂开演。而只有早起的游客才会注意到,伴随着古镇的晨曦,西栅中段一个叫蚌湾的剧场前,已经很是热闹。许多年轻人拎着小马扎、举着太阳伞,开始排队,只为“争夺”一张下午一时开场的戏票。  这里,是乌镇戏剧节“青年竞演”的赛场,是一个免费入场、充满惊喜的地方。这个被大家亲切称为“青赛”的单元,承载着扶持青年创作的使命,让每个热爱戏剧的青年都有可能在这里圆一场梦。  每年,乌镇戏剧节的发起人之一黄磊,会给青赛送上一封手写信。今年,他留下了一段深情的文字——“最初的最初,乌镇戏剧节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念头时,青年就已经是这个节的主人公。一切的缘起与目标皆是为了青年们。青年在成长,青春永不逝!”  今年,正好是乌镇戏剧节10周年。10年间,超1万名青年戏剧创作者注册报名,160多部青年原创戏剧作品在这里上演。另一位发起人、导演赖声川说:“青赛就是青赛,很难取代。整个中国戏剧的未来,我相信就来自蚌湾这个剧场里面。”  走过10年,乌镇戏剧节与戏剧爱好者共同成长。跃起、奋起、迎风起飞,迈向新的旅程——第十届乌镇戏剧节以“起”为主题,我们把目光锁定在蚌湾剧场,一起寻找这些青年身上的光。  6部进入决赛的青赛作品现场抽签决定演出顺序。  聚光  30分钟,聚焦青年  从首届乌镇戏剧节开始,青赛便成为了固定的单元。2013年5月,59岁的赖声川、42岁的黄磊、49岁的孟京辉和50岁的陈向宏,在这里共同发起了首届乌镇戏剧节,捧出了“四块基石”——特邀剧目、青年竞演、小镇对话、古镇嘉年华。  青赛的赛制,最初是这几位发起人聊出来的。参赛者必须有创意地使用三个元素进行舞台戏剧作品创作,且演出时间不超过30分钟。参赛者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,或年龄超过35岁但参赛作品为个人第一次公开发表的舞台戏剧作品。  为此,位于西栅景区秀水廊西侧的老房子,被改造成一个200座左右的小剧场,并冠以一个有着美好寓意的名字——蚌湾剧场。  这是专属于青赛的舞台。10年过去了,犹如一只孕育珍珠的河蚌,这个舞台的灯光始终为青年戏剧人而聚。  今年青赛的三个主题词是“火车票、世界名画、马”,18部作品从573份报名作品中脱颖而出,角逐“小镇奖(最佳戏剧奖)”,这是历届以来最激烈的争夺。要知道,首届青赛的报名作品是80份。仅仅从这个数字对比上,也可以看出其影响力的扩大。  乌镇戏剧节闭幕式现场  年轻是这些创作者最大的特质,但稍纵即逝。黄磊格外珍惜他们身上这些可贵的品质,他认为:“青年这个阶段是最特别的一个阶段,它的能量非常大,方向非常混乱,气场也非常不稳定,但它又会以一种特别好的状态呈现出来——疯癫的、奇思妙想的,把梦想和现实混淆在一块,活力又毛躁。”  不在现场,你难以想象这里的火爆场面——每天演出前,等票的观众排成蜿蜒的长龙,从早上排到下午。专程和朋友从郑州赶来的小陈,从早晨9时就开始排队。“每天下午,一场三组的演出,每组30分钟,新人导演的半命题作文。看惯了大戏,回过头来看青赛的作品,虽然青涩却很凛冽,别有一种惊喜和意趣。”小陈说,排不到第一场就排第二场,排不到场内就在场外看大屏幕直播,青赛,是乌镇戏剧节的大“盲盒”。  蚌湾剧场很小,只能坐200多人,所谓的座位其实只是在几排高低错落的阶梯上面放了坐垫。舞台台面不大,背后是黑色的幕布。没有华丽的布景,没有复杂的道具,几束聚光,打在舞台正中央。  10月20日下午1时,第十届乌镇戏剧节青赛首场演出开启。黄磊照例来到舞台,上演名场面“摔手机”和“挤一挤”。他在表演开始前拿起观众的手机,连续摔了好多次,提醒大家把手机放好,不要让手机掉在地上影响演出,又让大家尽可能挤一挤挨着坐,以便多几十个观众坐进剧场。  “这个舞台很小,小到可以看清楚每一个人的脸;这个舞台也很大,大到可以让青年戏剧人被更大的平台看见。大家排了这么久的队伍坐在这里,没有什么电话是非接不可,没有什么朋友圈是非要现在刷的。这个剧场,没有手机,没有杂音,让我们一起做30分钟的梦。”  正如黄磊所说,30分钟的青赛,或许可以改变一个青年人的命运,我们理应全神贯注于此,给予他们最大的尊重。  目光 十年,坚定梦想  早在首届乌镇戏剧节启动的时候,许多人命运的齿轮就开始转动。  湖北姑娘胡蝶第一次接触戏剧,是在大三的时候。她原本学的是播音主持专业,毕业后进入了戏剧领域工作。创作团队里的刘朝晖则是2013年在学校的音乐剧团里爱上了戏剧。毕业后,他创建了自己的戏剧工坊,成为了一名职业戏剧人。他们因戏剧相识,又共同走入创作。今年,他们凭《啊,如果能裸泳一次就好了》入围青赛,是闯入决赛的6个作品之一。5位主创一起来到乌镇:编剧兼导演胡蝶,表演指导兼音乐设计刘朝晖,两位女演员刘白沙、袁依依,以及平面设计贺小军。  这是一个因乌镇戏剧节而相遇的班底。去年,刘朝晖带着独角戏《生命之书》入围了青赛,他和制作人胡蝶在这里遇到了同样来参加青赛的《初生》演员袁依依。气味相投的他们成为了朋友,相约要一起做个戏。经过激烈的讨论,一个聚焦女性生理期的作品诞生了。  即使在一个剧组,每个人对青赛都有不同的理解——刘朝晖更多地把青赛当成一场考试,是检验自己创作的试金石;贺小军平时从事视觉设计,不做戏剧,他很享受参与乌镇戏剧节的时光,在小红书上大力推荐团队的作品,和每一个发表评价的网友互动。  两位演员,目前都在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表演专业读研。袁依依认为,青赛的创作重心要放在剧作上,很多时候需要一司多职。刘白沙在目前热播的电影《河边的错误》中饰演文艺女青年钱玲,就是那个非常有戏的声音。她说:“我之前是影视演员,这是我第一次参与戏剧创作。我想参加青赛就是要大胆一起玩。”  平日里,刘朝晖、胡蝶、贺小军在重庆,袁依依和刘白沙在北京,大家格外珍惜一起来参赛的时光。“一起看戏、排练、交流,快乐浓度特别高!”胡蝶说。  青年的创作,是最简单直接的,如同一颗粗粝的珠子。“不管观众怎么评价,我都觉得自己是最棒的!”许多青年都说到了这一点,他们珍惜自己的创作,珍惜朋友之间的相处,珍惜团队的默契。即使曾经登上过许多舞台,即使仍是一些在百度里都搜索不到细节的名字,他们依旧坚持梦想,勇往直前。  最佳戏剧奖《五楼九楼》颁奖仪式  显然,青赛为青年戏剧人创造了一个可以迅速变现的上升通道。10月29日晚,第十届乌镇戏剧节青赛结果揭晓——《五楼九楼》获得最佳戏剧奖,《蚌与珍珠》和《我和刘红梅在车站》获得特别关注奖。  《蚌与珍珠》剧照  以奖项为回应,青赛为获得最佳戏剧奖、最佳个人表现奖的团队提供20万元与6万元的奖金,鼓励青年原创戏剧,特别关注奖则会获得前往国际戏剧节观摩学习的机会。  10年来,蚌湾剧场的舞台汇聚了无数青年对戏剧的热忱。一部部佳作于此绽放出光韵,一批批“蚌湾明珠”诞生,青年戏剧人从这里出发,踏上更广阔的戏剧之路。  2013年首届大奖得主陈明昊,不仅收获了《漫长的季节》中刑警队长马德胜这样备受观众喜爱的角色,还创作了多部作品在戏剧节主单元演出;2014年青赛的获奖作品《跳墙》《山居》在乌镇首演后,继续在国内外巡演,庄一、杨浥堃都成为戏约不断的青年编剧;国家话剧院演员吴彼在第三届青赛抱走“小镇奖”,获得了导演和编剧方面的机会;2019年凭借《鸡兔同笼》获“小镇奖”的刘添祺,已经从龙套演员成为了受到业界关注的新生力量……  孟京辉说:“你想想,我们今年乌镇戏剧节邀请的好多年轻导演,十年前可能还是中学生呢,这有点意思啊!什么是成长?什么是迭代?什么是不断的进步和传承?这就是。”  追光 一生,寻找激情  如果你认为做戏剧的都是“社牛”,都是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  这里有许多地地道道的“斜杠青年”。大厨、合唱团男高音、中文老师、公司白领、画师、机车女孩、野菜团团员、美好生活家……甚至还有人在饭店端过盘子。  接触下来,许多来乌镇的青年并不擅长与人交流。只是不管是什么样的个性,不管是什么样的经历,在谈到戏剧的时候,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坚定的光——那是一种最朴实、最真挚的热爱,一份最直接、最自然的倾诉。  《只有加夫利洛维奇明白》剧组的演员张欣雨是咖啡师,赵炎阳是调酒师;《狗狗》的音乐表演杨茂源是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博士生,音乐是他的副业。戏剧的魅力,让他们在职业之余“劈了个叉”。  2013年,20岁的谢宇第一次来参加乌镇戏剧节时,还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。他是贵州人,在绍兴文理学院读书,听到附近有个戏剧节就来了。“80元一张的学生票,看到了许多大戏,很过瘾。”他说,那时候,大家把钱都省下来看戏,住的是几十元一晚的青旅。  10届乌镇戏剧节,他参与了8届,也彻底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选择。一个学经济的戏剧爱好者,最开始是观众,后来因为参加小镇对话加入了大导演的工作室,跟着特邀剧目而来,再后来是作为创作者,带着《黎曼的宇宙》《百年酒馆》等作品,屡次登上青赛的舞台。今年,谢宇和好友王少宇、发小杨茂源一起,带来了作品《狗狗》。青赛之余,他还报名参加了4个工作坊,想要抓住机会跟来自各国的戏剧大师“学上几招”。  《狗狗》主演王少宇  《狗狗》是一幕独角戏,演员王少宇是谢欣舞蹈剧场的现代舞舞者,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戏剧。来乌镇参赛,是他在舞蹈赛道之外的另一种尝试。他演得怎么样?现场热烈的鼓掌和叫好声说明了一切,大家都被他的情绪收放和肢体控制所感染,一会儿笑一会儿哭。有观众在社交媒体上说:“演员太了不起了,身体像水一样柔软。表演能够把观众完全调动起来,非常有本事。”  25岁的工作人员尼萍,连续三届负责青赛的对接工作,接触过54个剧组、超过1600份材料,她常常被这些人身上的朝气和勇敢所打动。“无论什么时候碰到他们,都是满面笑容地跟你打招呼,无论给他们安排什么行程都是‘哇!好耶!好!没问题!’”尼萍说,这些青赛选手还特别喜欢去看别组的戏,去欣赏别人的优秀,查找自己的不足,非常有勇气。  乌镇戏剧节的定位是——打造一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、年轻可持续、开放包容的百年国际戏剧节。它就像一座桥梁,连接大师与青年,更连接中国戏剧的梦想与未来。它和这些年轻人的感召必然是双向的。  莎士比亚曾有一句名言:青春是一个短暂的美梦,当你醒来时,它早已消失无踪。如今的青赛,让这些梦想照进现实,并且持续下去——  我们在乌镇戏剧节的青年竞赛里,读到的就是年轻人这种普遍的梦想和激情。只是,在这里它以戏剧的方式直观呈现出来,又远远地超出了戏剧的范畴。

热门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