群众的点赞就是最大的肯定

2024-07-10 07:39:45 来源:[db:会员]
浏览量:
浙江在线12月6日讯(记者 钱祎 李灿 通讯员 林立)从省城杭州到三门县花桥镇,距离有多远?  对这个问题,省人大机关的干部们能不假思索地说出答案——“260多公里”,因为这正是他们每年“走亲”的距离。  一个省级机关和一个滨海小镇,因为农村工作指导员这个纽带,联系越来越紧密。自2007年起,省人大机关先后派出9任农村工作指导员,扎根花桥镇花桥村和寺前村,帮助乡村解决实际困难、改善村居环境、提高村民收入,还想方设法促进县域发展。  驻村十七载,一任接着一任干。在农村工作指导员帮扶下,花桥村从村集体经济“一穷二白”到年收入破百万,寺前村从“脏乱差”的落后村变为省美丽宜居示范村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,两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实现翻番。如今,它们正在谋划着新发展。 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中,这群从省府大院走出去的干部,深入田间地头,挥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他们说:“群众的点赞,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。”  接力治村  11月24日下午,省人大机关办公室里,有一场难得的“聚会”。  曾经当过农村工作指导员的几位干部围坐在一起,热烈地交流着各自的驻村故事。如今,他们已在不同的工作岗位,年纪最大的第一任指导员王才彪已退休。但在花桥镇当指导员的日子,是他们人生中共同的宝贵经历,仿佛就发生在昨天。  王才彪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进花桥村的情景。2007年的花桥村,有村民2400多人,村子大却穷,负债达10多万元。他刚到的时候,正赶上村办公楼落成,却没有资金买办公设备,村两委十多号人挨着几把破板凳就开了“见面会”。  当年的王才彪才40岁出头,衬衣笔挺,讲一口普通话。见到这样的干部,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李明兴心里不禁嘀咕:“连土话都不会说的外乡人,还是省府大院出来的干部,到村里来工作能行吗?”  但李明兴没想到,从那以后,他几乎没见到王才彪在办公室出现。只要有时间,王才彪就到村里转悠,用大半个月,把村民家的情况都摸熟了,也把村民反映最迫切的问题带了回来。  村里的西洋溪,长约2公里、宽不足2米,是全镇重要的排涝渠道。因堤岸老旧、长年失修,每逢台风下雨,溪水暴涨就会发洪水,村民苦不堪言。村里想修,苦于没钱,村干部束手无策。  怎么办?王才彪向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反映了情况。很快,一个调研组来到村里走访核实。  “明兴,西洋溪整治有眉目了,省水利厅决定立项,投入80万元支持我们改造。”不久后的一天,王才彪一大早就兴冲冲地打电话给李明兴。从此,李明兴对省里来的这位干部刮目相看:踏实、心细、办事效率高,“是来基层干实事的”。  让李明兴意外的事还有不少。驻村期间,王才彪多处筹资金推项目,为村办公楼添置了桌椅、硬化了中学门口的泥泞路,民生工程大刀阔斧地展开,他也成了村民口中的“狗不叫”好干部。  一年时间很快过去,王才彪的任期结束了,可西洋溪整治工程才进行到一半。  新来的指导员还会重视这个项目吗?省人大机关此后接连派出李扬章、申艳国到花桥村担任指导员,他们同样每天往工地跑,直到西洋溪项目顺利完工。指导员接力治溪的故事,也在当地传开了。  附近的寺前村村民看在眼里,心生羡慕,便向镇里要求派指导员来。2011年,根据各村发展情况,省人大将结对村从花桥村调整为相对落后的寺前村。  “抢”来的指导员,同样让寺前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。最让村民津津乐道的是村里老年公寓的变化。这个老年人居多的村庄,老年公寓却因设施简陋一直鲜有人问津,如今却成了“香饽饽”,26个房间住满了人——  第四任指导员卢鹏到村后,专门向省人大争取资金,为老年公寓配齐了床、柜、桌、凳等基础“四件套”;  第五任指导员王宏旭,为让老人平时休闲有去处,争取到近10万元资金建立老年活动中心,添置了电视机、运动器材及休闲棋牌;  第六任指导员曹之明积极对接企业,为村里老人送上过年礼包……  17年间,9任指导员共为两村落实项目15个、资金2500多万元。“前任干不完,后任接着干;前任干得好,后任要超越!”这句他们口口相传的话,让村里没有一个项目“烂尾”,没有一个工程“停摆”。  产业革命  当了25年橘农,寺前村村民柯甫春从没想过,自己种的柑橘能卖到七八块钱一斤。过去每到丰收季,村里的橘子论车卖,一斤只能卖几毛钱。  变化发生在2017年,第七任农村工作指导员林龙来到寺前村。  当时,党的十九大从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五个方面,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总体要求。结合这20个字,林龙在寺前村调研了一番,找出了当时村里最突出的短板——产业不够兴旺。  经过前几任农村工作指导员的努力,寺前村已完成村道改建、整村搬迁和饮用水提升等一批民生工程,村居环境大变样,并评上了县“美丽乡村”。但与“美生态”相比,“旺产业”“富生活”这盘棋显然更难下。  寺前村是个农业村,家家户户种柑橘,虽然产量大,品质却不高,对村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不大。林龙就想从强化柑橘的品牌做起。  但在村委会会议上提出要做柑橘项目时,马上有人给他泼了冷水:“种橘子出名的村很多,我们拿什么跟人家比?”  林龙却有自己的“法宝”:他利用省人大机关的资源,请来中科院和中国柑橘研究所专家,到村里挨家挨户进行技术帮扶,成功打响了“山湾桔”品牌。  然而,一些村民却不买账。为了把橘子卖出去,他们将大小橘子好坏掺在一起卖,且相互压价,造成恶性竞争,林龙多次上门劝说却无济于事。  在一次销往杭州的货品中,他又发现橘子质量参差不齐,于是特地找到橘农:“这些橘子都贴了标签,你这样做不是打大家的脸吗?我们的橘子以后还有人敢买吗?”  被抓“现行”的村民听了心服口服,开始认真选果。一场轰轰烈烈的“橘子革命”就这样顺势推开了。  第八任指导员石赟甲上任后,牵线省人大机关每月开展机关干部“消费助农”活动,并与企业合作,将“山湾桔”进一步卖进了省级机关和杭城社区,帮村民销售柑橘、西兰花、缢蛏等农产品200多万元。  在寺前村,农村工作指导员是乡村“领头人”的好参谋、好帮手。在村党支部书记林得会眼中,来自机关的他们不仅接地气,更是站位高、看得远。  为拓展新产业,今年省人大机关帮寺前村协调落实了600万元项目资金。在讨论这笔钱的用处时,有村干部提出先修一修有些老旧的村口,打造村庄的“门面”。  第九任农村工作指导员邵建新却有不同看法,他建议整村作规划,制定乡村未来三年发展计划,先把游步道等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项目排上日程,村口修缮工作可延后,结合全县村庄整治提升工程完成。这一提议让村干部频频点头。  如今,长3公里的游步道正在施工。明年,村里将配套露营基地、观景平台等项目,一个集观光、康养、研学于一体的农旅项目,让村民有了更多期待。  新型帮扶  皮肤黝黑、脸色红润,邵建新如今俨然是个常年走村串户的村干部,跟人交流时常脱口而出:“我们村……”  看来,邵建新已把自己当成了村里的一分子。但他又不安于只做村里的一分子,还爱管村外的“闲事”。  他到寺前村的2021年,正值浙江对山区26县启动“新型帮扶共同体”建设,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。  “新型帮扶共同体”,就是打破原先驻村帮扶“点对点”的局限,将视角拓宽到对帮扶地的全域、全方位服务,变短线“输血”为长远“造血”。  思路一变天地宽。新的理念,让农村工作指导员的工作格局逐渐打开。  林下套种经济作物的种植方式近年来很热,邵建新也想赶上这个潮流,持续增加村民收入。去年,他从杭州邀请中草药专家,来寺前村现场“把脉”。专家研判后却说,这里的气温和地质不适宜种植中草药。  花了这么多心思,难不成白费了?邵建新不甘心,便向专家推荐三门其他乡镇,在他的努力下,专家选中了与花桥镇相距15公里的横渡镇,当地成功种下金线莲、金银花、芍药等100多亩林下中草药。  不再盯着眼前的一个村庄,新的“抱团”发展模式也应运而生。  在一任任农村工作指导员帮扶下,花桥村和寺前村的特色农产品虽然打入了杭州市场,但品种很窄、销路不宽,带动村民增收也有限。  想到党建联建的优势,邵建新动员花桥镇资源相似、产业相近的9个村、8个合作社建立“醉鲜甜”党建联建项目,统筹全镇的特色农产品,构建新的营销体系,将各类农产品销往全国,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已超500万元。  这种“溢出效应”让人惊喜。去年6月,在上海的一场直播活动中,花桥镇专门售卖小海鲜、柑橘、西蓝花等的“三味寻鲜记”品牌,短短一周销量就突破45万元,是原来农产品各自售卖的几十倍。  在农村当指导员,省人大机关的干部们对自身角色有着深刻的认识。他们觉得,与其说被选派来基层工作,不如说自己更像一座“桥”,架起了省级机关与基层的紧密联系。在他们驻村期间,历任省人大及机关领导来三门,都要到花桥“走走亲”,帮当地解决更多实际困难。指导帮扶工作从一村、一镇到一县,辐射范围越来越广。  2022年7月,省人大通过对接牵线和多方协调,促成三门与桐乡签约山海协作“消薄飞地”项目。在这之前的半年,邵建新竭尽所能发挥“人脉”,反复对接,直到见证签约仪式后,才如释重负。这个项目落地后,每年将为三门89个经济相对薄弱村带来730多万元收益,促进当地富民增收。  群众的点赞,是对帮扶工作最大的肯定。17年来,花桥的农村工作指导员换了一任又一任,每次离任,村民都依依不舍。  在这场持久的接力赛中,他们激情奋战的印迹,已化作村口清澈的小溪、房前屋后的美景、欣欣向荣的产业,融入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。

热门文章